開始這篇刀光劍影的文章之前,我們先來聽一首歌,來自1988年漢城奧運會的主題曲《Hand in Hand》,30年過去了,依舊令人振奮。
經濟全球化發端于八九十年代,全球逐漸從冷戰陰霾中走出,各領域開始解凍,政治大師頻出,鄧小平、里根、撒切爾、李光耀、蔣經國、曼德拉……時代閃耀著希望之光。
新千年伴隨著WTO和互聯網發展至今,幾千年的人類歷史里,世界從未像今天如此緊密的聯系在一起。但是歷史給人們的教訓就是,人們從未在歷史中吸取過教訓。30年后的今天,人們再次站在了歷史轉折點,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已經準備劍拔弩張,如果無法和解,轉折的時間就在今天——7月6日。
下面,讓我們摒棄偏見,理性的討論這次貿易戰,PS:我希望貿易戰可以避免。
1.先講明白美國這么針對中國的根本原因在哪里?
我認為有三點:
第一點是經濟上的分歧,3000億貿易順差只是導火索,美國人認為中國的發展模式是國家資本主義,而美國是自由資本主義,這是兩種經濟制度之爭,不可調和。以企業對國家,美國認為自己的企業無法和一個國家相比,這是不公平的。說的再明白一點,美國的經濟制度是一種自由經濟制度。所謂的自由經濟制度,企業生產什么、生產多少、產業如何發展,全是資本家和金融體系的事,自負盈虧,政府是不干預的,只是負責維持一下秩序。
中國不一樣,政府是強力干預經濟的,從參考蘇聯的五年計劃到現在的做強做大國企,中國的企業背后站著政府,在競爭之中,政府通過產業政策、財政補貼、準入限制、廉價信貸、乃至直接訂單等手段支持企業(主要是國企),美國人認為在國際上這對美國企業是不公平的,甚至是破壞生態的。
為什么這說破壞生態,高善文的一篇文章說到光伏產業,全世界企業一起競爭,但是因為中國有產業政策和巨額補貼,發展飛速從而產生了過剩,向全球輸出過剩產能造成廉價產品傾銷,導致國外企業被迫退出光伏產業。
結果就是:當市場上只剩下或者絕大部分都是中國企業的時候,一旦中國企業成功了,這個產業就被壟斷了,但如果中國企業失敗了,這個產業就死了。
從國家間博弈的角度來說,在未來科技競爭當中,中國企業的優勢明顯比歐美和其他國家企業多,試錯成本更低,對其他國家的沖擊也會越大,比如5G、人工智能等等。一旦中國依靠國家扶持產業的模式崛起,歐美的競爭優勢會逐漸減少甚至消失,這顯然不是他們想看到的,特別是他們還認為中國在竊取他們的技術。
第二個原因有點敏感,我們點到為止。美國認為中美之間的共識沒有了,中國與美國背向而行回到以往的模式上去,并開始挑戰美國的意識形態。
美國希望通過WTO和自由貿易把中國納入美國為主導的經濟體系,并進而希望中國會由此變得更市場化、更接近美國的意識形態。現在看來這個算盤顯然是落空了。如今的中國已經不是彼時的中國,制造2025、一帶一路、人民幣國際化、人民幣原油期貨,經濟上越強大,和美國分道揚鑣的愿望也就越大,這是自然的事情。
中美的共識沒有了,但美國從精英到民眾卻形成了對華的一致共識,那就是遏制。用中國進出口銀行原行長李若谷的話說就是“美國國內無論什么黨派,民主黨還是共和黨,無論什么階層,是白領還是藍領,他們都主張對華采取強硬的態度,盡管他們的目的并不相同。”所以說,不是特朗普要針對中國,換成希拉里或者任何一個總統,結果都是一樣的。
第三點是美國自身的問題。美國國內經濟宏觀賬戶長期的不平衡,華爾街和跨國企業掏空了美國,使得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負債國,產業也空心化嚴重,中產階級普遍失落。加上前兩個原因,中國的崛起客觀上加深了美國對自身衰落的敏感,美國急需通過收割中國來解決國內問題。
2.中美雙方有多少籌碼?
按照常識來說,貿易戰是沒法打的,從牌面上來看美國肯定贏。為什么?按照美國的數據:2017年美國進口中國的商品總額5060億美元,中國進口美國商品總額1500億美元。這么大的逆差還用打嗎?從來沒聽說過打貿易戰逆差國會輸的。但是真打起來就沒有數字這么簡單,因為多了一個變量:時間,時間站在我們這一邊。
用郭樹清的話說;中國經濟有較大的承受力,用任正非的話說:貿易戰中國最大的武器是13億人的消費,翻譯成大家都能理解的糙話就是:扛揍。為什么扛揍,因為人多,因為體制“優勢”,拖唄,拖個天荒地老,我們托得起,美國人不一定拖得起。我們要有“拖”的戰略定力,這是我想到的唯一有可能取勝的辦法。其他辦法都不靠譜,比如你說互征關稅,美國出500,我們跟500,美國再出1000,我們跟1000,美國再出2000,我們沒有了,出沒了,就1500億逆差。有人說聯歐抗美,中國還真就這么做了,結果歐洲昨天剛剛拒絕了這一提議,人家才是鐵板一塊呢?歐洲和中國的分歧遠遠超過和美國的分歧。
還有人說,加關稅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,因為昨天我們的媒體也報道了,美國加的500億關稅里有200億是美國公司控股的,這不是大水沖了龍王廟嗎?那你就傻了,我也可以說這是美國的精準打擊,目的就是為了讓美國企業回流本土,至少也要去東南亞,因為那邊成本低,關稅還低。所以,回到拖這個戰略定力上來,為了能拖得更久,我們其實已經做了很多準備。
來推測一下:比如說,7月5號降準正式實施,趕在了6號貿易戰攤牌之前,為什么?因為貿易戰當中,首當其沖的就是中小企業。
大企業和國企第一戰都扛的住,廣大中小企業特別是進出口企業可扛不住,如果中小企業債務接連爆雷,中小企業成批倒閉,會造成系統性風險。先給中小企業續命,扛住這一波再說。
再說人民幣匯率,雖然有人出面解釋這次人民幣匯率急貶不是主動有意為之,但是我們看到客觀事實上是給中國經濟減了負,利好出口,戰術上還是暢想一下,中國面對美國的攻勢可以采取哪些反制手段和變相紓困辦法:
對外:
1. 邊打邊談:抓準機會,以戰止戰;
2. 精準打擊:區別建制和鷹派,打擊特朗普中期選舉;
3. 合縱連橫:繼續拉攏G6,中日韓東盟一體化;
4. 擴大開放:促進非美非美來源的貿易和直投;
5. 貶值匯率:戰略威懾,雙向波動加入逆周期因子;
6. 拋售美債:戰略威懾,推動美債利率上升預期;
7. 關閉資本賬戶:肉爛鍋中,阻止資本外流。
對內:
1. 保持定力,適當補水:去杠桿不能把經濟搞死;
2. 刮骨療毒:資管新規,殺死影子銀行,讓資金流入實體經濟;
3. 釜底抽薪:不動產登記全國聯網,出臺空置稅為房地產稅熱身;
4. 降低稅負:給企業和個人減稅,增強企業競爭力和培育消費市場;
5. 平準市場:國家隊必要時出手穩定股市債市匯市;
6. 壯士斷腕:在穩定國內經濟之后,繼續調結構,轉變經濟動能,減少對貨幣、城投和房地產的依賴,支持制造業和內需市場。
3.一切問題都是內部問題。
縱觀中國歷史變遷,問題大都是出自內部,外部原因很多時候只是臨門一腳。
比如現在中國的經濟現狀:為了保經濟增長,就超發貨幣,貨幣超發帶來的一系列問題:產能過剩,債務龐大、杠桿高企、資產泡沫……產能出清民企就要破產,債務轉移居民消費就熄火,經濟不好還不起債,還要繼續放水,睡多了加面,面多了再放水,一直無法出清。這期間錯過了08年和15年出清的好機會,可是我們選擇繼續放水拖字訣,想拖到歐美復蘇搭便車解決泡沫問題,誰知道等來的卻是貿易戰。
另一邊是,我們面對經濟上特別是貨幣超發帶來的虛高的繁榮,也讓我們越來越“自信”。這幾年,我們對外不斷的暴露自己的戰略意圖,在國內不斷用復興推高民族主義情緒,《戰狼》、《厲害了,我的國》、民族復興口號……我們越來越膨脹,放棄了韜光養晦的戰略。
貿易戰肯定是我們的危機,但是有危就有機,如果貿易戰可以讓我們冷靜下來,認清自己的問題,放棄幻想,不再投鼠忌器,放棄以超發貨幣和推高房價為支柱的發展模式,繼續擴大開放重回制造業和擴大內需市場,貿易戰,中國才有可能是最大贏家。否則,即使貿易戰挺下去,我們也會被內部問題拖死。
也許多年以后,回顧這段歷史時,人們會從歷史后視鏡里清楚地看到,今天是一個歷史轉折點,如果可以,我愿意相信笑到最后的是我們。
天佑中華。
|